■毕舸
昨日上午,北京残奥会火炬在西安传递,这是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中华文明线的第一站,尽管天降细雨,但在西安的古城墙上,“祥云”火炬一路激情前行,热情洋溢的火炬手摆出各种展示内心喜悦的姿势为残疾人运动员助威,欢呼雀跃的市民表达着对北京残奥会的真切祈福。
继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第13届残奥会又将掀起一股奥运热潮。不过,在欣喜之余,笔者心中有更高的期待:社会在为残奥会的举办投入激情的同时,能否更深入持久地关注参加残奥会的选手乃至他们背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并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奉献更多的爱心,以体现“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相比奥运会来说,残奥会的举办实为不易。不仅要克服不同语言、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还要面临运动员身体存在先天缺憾、在起居行各方面存在诸多不便等客观限制;相比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残奥会的每位选手都是“特殊人”,因其不够完整的身体功能、比常人更为艰苦的训练条件、对身心痛苦的长期忍受。与此同时,残奥会的选手们又是“普通人”,他们在赛场之外更要迎接生存压力的考验,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心中的梦想,对他们来说,这些往往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期望,在国家对残奥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之际,地方政府能够给予残疾人参与的一切运动项目更多支持,为残疾人开展各类健身康复运动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残疾人拓展人生的奋斗空间。
同时,我们也期望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残疾人奉献爱心、传达真情。比如,对在本届残奥会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除了按照政策规定给予相应奖励补贴外,能否有类似针对奥运会冠军的地方嘉奖、企业赞助?诸多企业为奥运会冠军慷慨解囊、送上洋房跑车之外,能否将视野也放置在残奥会冠军身上。近日媒体报道,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决定捐资1亿元设立“曾宪梓体育基金”,以奖励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支持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不知“曾宪梓体育基金”能否将残奥会冠军也纳入奖励的范围。
当然,我们更希望所有参与残奥会的运动员,无论是否获奖,都能够获得来自全社会的尊重与厚待。各个政府职能机构、各种民间志愿团体,都能在他们日常生活层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从最简单的送一桶纯净水、节假日买一束鲜花,到更关系其切身权益的工作、生活、家庭等难题解决,再到宏观意义的立法保障、权利维护,都需要我们来为残疾人群体尽一份心、献一点爱。
中国社会开放、进步的文明价值凝聚,已经通过北京奥运会向世界释放,并获得了高度赞誉。而对于残奥会运动员的社会关爱,则会进一步体现平等、博爱的大国文明。
(作者系媒体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