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奥运村的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是本届奥运会最重要的非竞赛场馆之一。 奥运会期间,有4400名文字记者和1200名摄影记者驻扎在这里。这些记者来自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说不同语言。为了方便他们工作,主新闻中心特意安排了10个语种的60名志愿者口译员担任翻译工作,22岁的济南女孩刘佳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6年底,由于从小喜欢排球运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刘佳主动报名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口译员选拔,并如愿通过了选拔。
从2008年7月8日主新闻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刘佳就正式进入了工作状态,每天工作12个小时,目前已经一个多月了。谈及这段时间的感受,她脱口而出“责任”二字。
8月16日,刘佳值夜班,凌晨两点的时候,一位日本记者带着电脑来到了主新闻中心的语言服务台前,打开电脑,指着上面的志愿者照片,向刘佳询问奥运会志愿者的相关情况。刘佳迅速调动起头脑里关于志愿者的各种知识,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详细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半个小时过后,客人满意地离去。
“我们这个岗位听起来就是简单的翻译,可在实际工作之中,要干得更多。”前两天的中午,刘佳正准备吃饭,一位日本记者一瘸一拐地来到了语言服务台前,向刘佳询问医务室的位置。经过简单交流才知道,这位记者不小心扭伤了脚,疼痛难忍,需要马上去治疗。“按照岗位要求,我只要告诉他医务室的位置就行。但是,我又担心他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和医生无法沟通,耽误了病情,所以,我就主动陪他去看病。看完病后,也过了饭点”。
本报奥运特派记者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