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2年多的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的。每人平均一年上厕所2500次,每天约为6~8次。公厕关乎每个人: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国民素质的外露,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小公厕,大文章。一方公厕,在实现"方便"功能的同时,也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民风。
挥别尴尬的"如厕难"
"在公共厕所里,任何时段都应做到苍蝇少于两只,废弃物停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是北京西城区对辖区内的400名公厕保洁员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也是北京历史上"首个公厕管理和服务标准"。如今,这一标准已上升为北京市公厕的基本标准。
为改善北京公厕形象,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发起了"历史上最大的公厕革命"。7年过去了,首都公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亮堂了,通风好了,独立蹲位装上了,男女厕面积相等了,无障碍设施、烘干机安上了……一些旅游景点新建的公厕甚至被授予星级称号,其中最清洁和最舒适的是四星级。
北京市市政管委主任陆海军自豪地说:"北京目前已经改建和新建近5200个公厕,超越纽约、伦敦、东京等地,成为全世界公厕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公厕,一度成为申奥时的障碍。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失败,当时舆论对北京城市建设批评的话题之一就是公厕,"如厕难,难于上青天"的指责屡屡见诸大众传媒。
没有自来水和厕纸,公厕内气味刺鼻,便坑间无遮拦,如厕者彼此相视而"笑"。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这样描述:"我裸着,等的人站着看,究竟是该脸冲外,还是脸冲内?"来北京旅游的老外们,看到胡同公厕外坐着板凳聊天的人,着实费解,坚持认为这里就是中国社区的中心。北京公厕当时确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死角",甚至成为进行正常国际交往的障碍。1994年8月,国家旅游局对全国旅游公厕满意率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海外游客对国内公厕完全满意率仅为10.4%,不满意率为49.4%。一些外国游客幽默而又挖苦地评价说中国的美味佳肴享誉全球,中国的公共厕所却臭名远扬。有的外国游客从北京公厕中仓皇逃出,抱怨"连厕所都搞不好,还搞什么现代化"。
"公厕革命"中的城市记忆
北京市市政管委有关人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北京4次"公厕革命"的由来,往事悠悠,那些"古老"的公厕,如今已经渐渐从北京人的记忆中淡出。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400多个公厕破烂不堪,大多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露天旱厕。由于旱厕清理时需要环卫工人背着粪桶去掏,上世纪60年代,为减轻环卫工人工作量,同时也为解决城市卫生问题,北京开始在胡同里建设能够水冲,有储粪井的公厕。这便是北京第一次"公厕革命"。
改革开放后,外国人一进来,对北京公厕说道很多。经常有外国人上公园玩都不敢喝水;最厉害的,旅游车开到半道,有内急的,又得开回酒店。这时期开始解决北京公厕上档次问题,出台了公厕建设类别标准,要求在旅游景点建设二类以上的公厕。这是第二次"公厕革命"。第三次公厕革命与1994年我国举办的厕所外观设计大奖赛接踵而至。大赛有全国十几个省市参加,当时得奖作品在北京建了34座,从外形结构上刷新了人们对公厕的概念。随后政府出资改造居民厕所,一年改造1000座,都让达到三类标准。到共和国50周年大庆,城区厕所基本改造完毕。
北京申奥成功后,第四次公厕革命随即启动,公厕建设真正"升级"至国际大都市标准,建设厕所开始着眼细节,注重以人为本。2002年,北京公厕统一改名为"公共卫生间",其英文名"WC"也改为国际通用的"toilet"。2003年,一批旅游系统星级公厕亮相京城各大公园,它们功能完善,成为利民的新景致。2004年北京提出"8到10分钟内找到公共卫生间"的新目标,公厕的设置间距为600米至800米。2005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公厕改造基本标准,水冲式、节水型等特点出现在新标准中。
公厕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新建设的公厕充分考虑到残疾人、老人、儿童和妇女的需求,公厕设置了残疾人坡道、单独的残疾人厕间及无性别卫生间,还设置了扶手,洗手盆的水管为感应控制出水,大小便器也是感应出水,有的公厕还配置了方便为婴儿换尿布的婴儿床。
今天,北京街头的公厕不仅设计造型美观,而且包含了高科技。遍布京城的公厕电子地图,让旅游者在京城游玩途中可以随时查询,了解某个区域公厕的地理位置、数量、标准和类型。海淀区的万泉生态公厕,通过运用净化槽技术将污水分解,分解后的水清澈透亮,可以直接用来浇花养鱼;王府井大街上的玻璃公厕,开辟了售货角,厕所内还有电控室和地下配电室,通过太阳能集热技术,对厕内保温;故宫旁的厕所将男女入口的一面墙装修成宫廷墙,在墙前设一龙椅,可供游人拍照。
公厕文明尚待从细节中"全面升级"
据北京市市政管委统计,从2005年至今,北京市政府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方便居民、游客,分别在全市范围内新建、改造公厕5079座,其中改造3118座,占总数的61.4%。
尽管北京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厕最多城市",但公厕文明尚待从细节中"全面升级"。
由于分布不均,北京"8分钟内找到公厕"的建设目标在一些区域难以实现。目前二环内特别是胡同里公厕特别多;出了三环,公厕数量明显减少;在商业区、公园找厕所容易,在小区、交通干道、广场找起来困难。在一些商场、市中心等人流集中地,经常要等候很长时间才能如厕。
公厕的"缺斤少两"也常令使用者感到不便。半月谈记者调查了北京东单、王府井一带商场、快餐店里的6座公厕,发现其中5座没有卫生纸,3座没有衣物挂钩。此外,水龙头缺损、便池不能冲水,也是很多公厕的通病。
一些市民如厕习惯差,也制约着北京公厕文明的"升级"。《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告诉记者,北京流动人口较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公厕的整洁及维护,例如便后不冲水、在公厕内洗衣服、取用大量卫生纸等。北京某大商场保洁部主任宋建宇告诉记者:"我们曾配过卫生纸,但有些使用者过于浪费,还有个别人甚至撕下大量纸带走。成本太大,所以只能停供了。"(记者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