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开幕式
站内搜索:
鸟巢最后彩排按照开幕当天标准进行
2008-08-06 08:57:00 作者: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片:8月2日晚,北京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再次燃放烟花,数万民众聚集鸟巢周围观赏奥运开幕式烟花彩排,彩排结束后周边地区交通一度拥堵。中新社发陈文 摄
资料图片:8月2日晚,北京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再次燃放烟花,数万民众聚集鸟巢周围观赏奥运开幕式烟花彩排,彩排结束后周边地区交通一度拥堵。中新社发陈文 摄

  中新社北京八月五日电题:“鸟巢”最后彩排观众疏散有序

  中新社记者 杜燕 应妮 武锴

  万众期待的奥运开幕式五日晚进行第三次、亦是最后一次彩排。官方利用最后机会完整彩排所有项目,表演规模属历次最大,安保措施、交通疏散方案亦完全按照开幕当天的标准进行。

  与前两次的排练相比,今次彩排无论是观众进场还是散场均要顺畅很多。由于吸取了前两次彩排数万围观者导致的混乱局面,通往“鸟巢”的各个路口均被管制,只有持彩排票和特别证件才能通过。因此,五日晚围观人数并不多,“鸟巢”周边甚至显得有点冷清。

  针对五日的彩排,官方四日就发布了交通方案。提醒民众可选择当天开通的二十八条开幕式彩排专线前往“鸟巢”,在此基础上,还再增设四十处中途站位,方便观众抵离开幕式现场。方案还特别提醒民众,当日的开幕式彩排中不安排焰火演练。

  在观众进场时,志愿者会向每个人发一张观众集散图,就“鸟巢”各区观众撤离路线及开幕专线可换乘线路、轨道交通换乘点和夜班车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标明。

  据介绍,从上午开始,彩排工作人员、志愿者就开始陆续进场。从下午四时,奥林匹克中心区和“鸟巢”正式开放。从下午四时到开幕式晚上八时是进场高峰。按照“时空分离,避免交织”的组织方案,来组织各个不同客户、不同层次的人流进入奥林匹克的中心区。

  “鸟巢”附近的一名安保人员称,此次彩排完全按开幕式正式规格演练,彩排结束时,疏散场内人群时,一层观众将先行,十分钟后二层观众再走,再十分钟三层观众再走,场外,有开幕式专用车等候在路旁,其中还包括老弱病残伤专用车。

  记者注意到,在演出期间,经常有演员携带各种道具出场。据演出人员介绍,为了避免人员积压,所有演员被要求演完各自的节目就必须携带大型道具一并撤离。

  九时三十分左右,大批观众从“鸟巢”西南门口走出,志愿者喊着喇叭提醒民众勿逗留,并大声提示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方向。一名观众告诉记者,现场演出部分已经结束,正在进行运动员入场仪式,鉴于到上一次彩排时混乱的交通,今天不少观众都选择先行撤离。

  十时许,演出正式结束,人们有序有节奏地从“鸟巢”各个通道撤离。从鸟巢出来,沿途均有志愿者指路。记者注意到,从“鸟巢”直到地铁奥运支线入口,大约每隔数米就有站一名志愿者,路两旁各排百余米。在地铁奥运支线的入口,有众多安保人员排成人墙,维持秩序。

  大约半个小时左右,“鸟巢”周边如潮的人群就已得到有效疏散。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周正宇此前透露,开幕式当天,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人流预计是十六万人。五万人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主要在公共区域服务,约九万名的观众,这部分人员主要是通过公交、地铁进出中心区。其余部分是运动员和贵宾。

  周正宇表示,通过几次彩排的演练,北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开幕式的交通组织工作。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