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全民奥运>我说奥运
站内搜索:
筹办奥运的国际元素见证中国开放
2008-08-04 10:04:00 作者: 新京报

    4天之后,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会,即将在北京上演。经过了北京数年的准备,各国运动员都会对这座城市有新的直观印象。而对在这里生活的北京人来说,最大的直观印象,恐怕就是皇城根下,各种肤色的人更多了。来自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的同时,也将北京打扮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都市。

    国际化是奥运会带给北京的巨大变化之一,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之一。事实上,对奥运会而言,新华社报道说,其实在第二次申奥过程中,中国就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大胆创新,破天荒地对申办报告采取了招标制,结果一家私营公司中标。同样,聘请国外著名公关公司指导申奥工作,在制定申办理念和编制报告等重要文件的过程中,聘请了大量的外籍专家和友人。

    同时,国际化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开放和引进。在打开国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的心态也经历了“拿来”的冲击,重构我们的世界观,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因为国际化同时更意味着对自身价值的坚守,和对自身审美标准的检验。奥运会的筹办过程,让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元素。北京奥运工程向全球招标后,中外投资者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鸟巢、水立方这些标志性建筑,都有外国设计师的身影。但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使得中国人的智慧,能更好地与世界先进经验融合在一起。当然,人们对国际元素的审美,依然存在着多元化的看法。但这些元素的出现,实际上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体现。

    对普通人来说,今天无论是跨国旅行,还是出国工作,都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世界杯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的中国人组团前往观看。中国人走出国门,不但感受到自由旅行带来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开拓视野带来的冲击。奥运会则更让数以万计的外国人,走进北京的胡同,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欣赏共同的竞赛。这不但让外国人有机会审视他们许多年来对北京的猜测、臆断甚至是批评,也能让北京的老百姓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语言向“老外”朋友分享他们的生活体验。

    一个国家的成熟标志之一,是有一个开放的社会。而一个开放的社会,则需要庶民万众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最重要的“国际元素”,无疑是这种心态的建设。很多在上世纪70年代前造访中国的国际友人,会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那时,无论他们到哪里,只要在大街上出现,就会引发大量中国人的围观。

    而在过去的30年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居住和工作在北京的各个社区。北京人对“老外”的习以为常,也是对开放社会的习以为常。现在的北京人,不但可以和老外们一起挤公交、还可以和他们砍价、拉家常,在一个“单位”共同工作,一起设计北京奥运会的细节。这就是国际化带给我们的变化。在这些细节生活的背后,是一场持续了30年,而且还将继续造福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新京报社论)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